欢迎光临合作社     登录 注册
发布供求信息
病虫情报当前位置: 首页 > 技术支持 > 病虫情报 > 2014单季稻后期主要病虫发生及防治意见
2014单季稻后期主要病虫发生及防治意见

 一、单季稻田主要病虫发生

 1、六(4)代稻飞虱:

    据本站灯下诱虫系统监测,今年近期褐飞虱有2个迁入峰,831日—91日的迁入峰,当晚诱虫量分别为46只、23只,98日—914日的迁入峰,当晚诱虫量分别为170只、40只、560只、238只、832只、36只、96只,预计近期褐飞虱仍将继续迁入。对单季稻定点田系统观测, 915日调查:总稻虱为20.16/丛,褐飞虱占99.8%、虫量为20.12/丛(其中短翅型成虫2.32/丛)。预计七(5) 代褐飞虱在单季晚稻上将大发生,925日左右进入若虫高峰期。

    据大田普查:911日在横村镇、瑶琳镇、分水镇等普查了35块单季稻,总稻虱平均为2.92/丛(幅度为022.25/丛),褐飞虱以中高龄若虫为主,其中稻虱每丛5只以上的田块占8.6%,每丛10只以上占5.7%,每丛20只以上占2.9%。当前单季稻六(4)代褐飞虱防治后残留虫量,加上近期迁入成虫量,部分田块褐飞虱虫量仍将大发生。由于褐飞虱繁殖力强,致害性大,如果不及时检查复治好,将会出现“冒穿”和成片毁杆“倒伏”,对产量影响极大,甚至绝收。

2、六(4)代稻纵卷叶螟:

    据对单季稻定点田系统赶蛾,近期观测圃田间蛾量较低,910日到916日亩蛾量分别为54只、36只、18只、48只、66只、48只、42只,但外围个别嫩绿迟熟田块,亩蛾量高达10002000只;灯下系统监测,99日、914日出现二个诱蛾峰,当晚诱蛾量分别为7只、12只,预计920日左右进入低龄幼虫高峰期,在贪青嫩绿、迟熟单季稻上将中等偏重发生。

3、三代螟虫:

    据灯下诱虫监测,今年三代二化螟蛾量较多、发生期较长,915日止,三代二化螟诱蛾量为322只,去年、前年同期分别为107只、389只。近期9915日诱到蛾子仍较多,蛾量平均每晚为17只。在920日左右注意对二化螟尾峰的防治。

4、纹枯病:915日对单季稻定点田系统调查,平均丛发病率为73.6%(幅度为50%100%),平均株发病率为43.12%(幅度为18.25%81.25%),病情指数为23.81

二、防控工作、技术措施。

    1、各地一定要克服麻痹松懈思想,做到水稻不收获,指导不终止,把单季晚稻病虫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。要因地制宜,进一步抓紧抓好今年单季晚稻后期褐飞虱等病虫害防控工作,严防出现因褐飞虱危害造成单季晚稻倒伏。

    2、各乡镇(街道)农技站要加强对各村各片尤其是粮食生产功能区(或统防统治实施点)单季稻田间普查,根据虫情,分类指导,要发动各村广大农户开展稻田逐丘检查,及时落实有效防治措施,对单季晚稻稻飞虱每丛仍达10只以上的田块,应注意用药控制。并兼治三代螟虫、六(4)代稻纵卷叶螟、纹枯病等病虫害。尤其对贪青嫩绿、迟熟单季稻在925日左右注意查治七(5)代褐飞虱,并兼治稻纵卷叶螟、三代二化螟、纹枯病等病虫害。

    3、对已断水田块或离收获期不到15天,且田间褐飞虱虫量较高的稻田,在田间无水的情况下,可亩用77.5%敌敌畏300-500毫升拌成毒土在上午稻田露水干后至10时前撒施熏蒸。

    对单季晚稻防治褐飞虱药剂:宜选用25%吡蚜酮SC 30/亩,虫龄偏高时可加入25%速灭威100/亩等。

    在防治稻飞虱时,田间一定要灌34公分水层,否则会影响防效。要用足水量,喷药时要将药液喷到水稻植株的中基部,因为在水稻成熟以前,稻飞虱基本在中基部发生危害。

    防治稻纵卷叶螟、螟虫药剂:可选用10%阿维•氟酰胺SC3040毫升/亩,或12%甲维•氟酰胺SC20毫升/亩,或6%阿维•氯苯酰SC4050毫升/亩等。

    防治纹枯病药剂:可选用30%苯甲•丙环唑EC20毫升/,32.5%苯甲•嘧菌酯SC 40毫升/亩等。

    以上对水50公斤以上均匀喷雾。须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标准,并注意对人畜、蚕桑、蜜蜂、鱼类等的用药安全防范。

  • 关于我们 | 新闻中心 | 行业资讯 | 技术支持 | 在线服务 | 农技服务 | 联系我们 |
  • 服务热线:0571-82705997 技术支持:故乡人网络